首页 >文化 > > 正文

世界观热点:新华社聚焦杨浦“睦邻”!居民这样做社区主人→

2023-06-28 04:33:15 来源:百度新闻

“家门口”的一片天地

成为居民们畅所欲言


【资料图】

参与活动、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6月27日

新华社半月谈聚焦杨浦区

“家门口的会客厅”

展示杨浦引导居民们

共建共治共享的睦邻实践

来看全文吧!

上海睦邻自治实践观察

在睦邻中心,做社区主人

电梯“上不到顶”、坡道“下不到地”,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延吉四村、延吉五六村和延吉七村三个小区,几节楼梯成为困住上千位老年人和残疾人下不了楼、出不了门的难题。

5次听证会、10次协调会,从上门征询意见到自治金筹集,会议从室内开到了楼道里,最终改造工程以居民100%赞成通过。“依托睦邻中心的议事协商机制,居委会牵头、业委会主导、社区多方参与,走居民自治的路子。”延吉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秀娟说。

10多年前,上海首家睦邻中心——延吉社区第一睦邻在延吉四村正式开放。如今,杨浦区“一平方公里一个”睦邻中心;在全市范围内,“邻里汇”“邻聚里”等多种形态的服务综合体也应运而生。这些“小而美”的公共空间,已成为上海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平台。

不是“飞鸽”,是“永久”

左边是转租出去的仓库,右边是不该出现在小区内部卖煤气灶的店铺……2009年,杨浦区萌生建设睦邻中心想法时,首先响应的是延吉四村这样一个产权复杂的老小区。

并非因为改造简单,而是延吉四村有切实需求:其所在的延吉新村街道有杨浦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区,住宅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公房为主,常住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52.5%。老人们平时缺乏公共空间,小区内部矛盾也无法坐下来解决。

2010年,第一睦邻中心正式亮相。老伙伴们走了进来,聚餐看书、亲子玩乐,一时间人气爆棚;到后来,乒乓、舞蹈、曲艺等各种兴趣队争相组织活动,这里逐渐发展为邻里们商量事情的议事平台,社区骨干、物业经理、社区民警等多方参与的例会制度逐渐形成。

随后,第二、第三、第四睦邻中心建立,围绕居民的真实需求,功能不断扩展。有把法治服务送到家门口的、有主打矛盾调解的,上海001号首席人民调解员也在这里诞生。

葛海英是上海的一名退休检察官,如今正代表上海百合花法制服务中心在延吉法治睦邻服务。“停车位怎么讲个先来后到”“房屋拆迁款怎么分”……葛海英处理的都是些“讲不了证据”的微需求,把法治文化嵌入社区最后一公里。

恐怕是个“飞鸽”牌——睦邻中心刚建设时,不少居民心里打鼓;如今,“飞鸽”变成“永久”。“街道正在推进睦邻中心3.0版本建设,1.0突出综合服务,2.0突出交流互动,3.0突出协商共治,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秦恒说,努力用家门口的小空间,做好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大文章”。

从“提要求”到“做主人”

王秀娟至今记得“从30元到300元,再到3000元”的故事。2014年,刚当上居民区书记不久的她,接到楼组微整治的任务。那时,居民们把杂物堆在楼道里,消防隐患极高,也不美观。

“如果政府大包大揽,最后就变成‘包到底’了,我们想通过议事的方式来解决。”王秀娟测算,搬走杂物,再置办桌椅屏风,一户要出30元钱。

睦邻中心提供了让大家能畅所欲言的平台。一开始是“吵红了脸”,再后来是明确细则,讲清楚“人人参与、人人享有”,30元很快就收齐了。到2016年,“杂物房”改造为“睦邻客厅”需要每户交300元;再到2018年前后,电梯改造部分户要交3000元,都通过议事的方式解决。借助“睦邻”,居民们平时多交心,也慢慢从“提要求”变成“主人翁”。

目前,杨浦已有60家各具特色的社区睦邻中心,总面积超45000平方米,构建起“1510睦邻服务圈”:即步行15分钟设一个中心,每个中心拥有不少于10个基本服务项目,破解了公共活动空间少、公共服务能级低等基层治理突出难题。

时任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参与了延吉第一到第四睦邻中心的运营过程。如今,已调任殷行街道的她,把特色“睦邻”的传统也带了过来。针对老人多等特点,由20个健康实事项目构成的殷行“健康社区”地图发布,成立“健康睦邻共同体”。

在五角场街道,一扇“睦邻门”让少有往来的两个小区共享公共资源;在四平街道,破旧弄堂变身未来生活原型街……“希望借助睦邻品牌,涵养社区文化、凝聚价值认同、提升治理效能,打造一批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实践样本。”上海市杨浦区地区办党组书记、主任王晓乐说。

用参与度换认可度、增凝聚度

就在不久前,第一期“人人讲堂”在五角场街道国定支路亮相。带着“何以杨浦”系列话题,来自复旦大学和学悦风咏书社的研究者,向附近的居民学生讲述了杨浦区百年变迁。

“别看国定支路只有500多米,但一头连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另一头连着哔哩哔哩的办公大楼,还承载着上万居民的日常生活,是白领融入里弄、学生走入社区的实践天地。”上海杨浦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灵说。

“不是依靠西方式的链接,而是重新找回中国的‘熟人社会’,用邻里情感连起社区关系。”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讲师包艳认为,“睦邻中心”突破行政条线化的服务供给模式限制,构建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定位;突破居民是单向服务接受者、辖区单位是社区治理旁观者的局限,让更多居民和辖区单位成为积极行动者。

在上海,徐汇推出“邻里汇”,静安推出“静邻一家”,普陀推出“邻聚里”……几乎每个区都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家门口的会客厅平台,让百姓可以有事好商量。

“睦邻不只是一个场所的概念,更是回应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的‘杨浦品牌’。”上海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说,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民立场,以需求为导向,打造更多“小而美”的公共空间,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充分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用参与度换认可度、增凝聚度。

编辑:吴百欣

资料: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影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